一、幼兒陶藝活動設計的原則
1、適宜性原則
陶藝的制作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心理、體能、思維、認知情感和個性差異,制定相適宜的要求,活動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參與,讓幼兒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創作體驗及成果評價的全過程中充當活動的主人。
2、生活性原則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把日常生活和幼兒真實的環境作為陶藝學習的最初起點,而適時讓幼兒欣賞一些古今中外的優秀陶藝作品,則使他們站在人類陶藝審美情趣的基點上更好地創造美,把陶藝教學與情操的陶冶、文化的修養、科學技術的探究結合在一起,使陶藝活動有思想、有情感、有文化、有科學。
3、操作性原則
陶藝是人們用眼、腦、手等各種器官綜合調動所產生的可感可觸的藝術。讓幼兒抱一抱陶土有多重,打一拳陶土有多柔,使之形成對陶土的量感和質感的基本認識;再讓幼兒聞一聞陶土有什么氣息,感受泥土的味道、大自然的親切;然后讓幼兒把陶土打平或壘高,滾圓或拉長,體驗一種隨心所欲、自由臆造的快感;當作品燒成后,讓幼兒用手、小鐵器輕輕敲一下陶器,聆聽陶土發出的各種悅耳的響聲,摸一摸陶器表面,接觸燒制后的各種質感,體會成功的喜悅和獨創之美。
4、創新型原則
幼兒陶藝教學應著重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如“手的聯想“、“侏羅紀公園”、“汽車總動員”等活動。要適時與幼兒交流,了解、理解幼兒的思想,用積極的方式進行鼓勵、啟發或完善幼兒的創意。
二、幼兒陶藝活動的實施
(一)實施的主要途徑
1、專門的陶藝教學活動
教師專門組織的、集中的全班或小組陶藝學習活動,是幼兒園實施陶藝教學的基本途徑。陶藝教學活動可以在教室內實施,天氣暖和時也可以在教室外的走廊上進行,有條件的幼兒園還可以開辟陶藝專用的活動室。
2、幼兒園的陶藝區域活動
各個班級設置陶藝區角,在區角中放人陶土及制作1_具,讓幼兒隨時隨地進入其中開展陶藝制作活動。另外可以在陶藝區角中展示幼兒陶藝作品或名家的陶藝作品照片,引發幼兒自主、自由地進行陶藝創作或欣賞活動。
3、幼兒園的環境布置
幼兒園可以專門設置陶藝展示區及陶藝走廊,處處體現藝術氛圍,幼兒身處其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藝術的熏陶。
4、家園合作的親子陶藝活動
家庭是幼兒園的合作伙伴,陶藝活動也應該得到家庭的配合。幼兒園可利用節假日邀請家長來園,讓爸爸媽媽和孩子共同制作。這樣,既能鍛煉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又能增進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與感情。
5、滲透其他領域內容的陶藝活動
在陶藝教學中穿插適宜的音樂,可以營造輕松、愉快、活潑的氛嗣;文學的滲入放大了幼兒的想象空間,一個故事、一首兒歌,不僅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而且對文字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幼兒的后期創作;把表演融進陶藝教學,不僅使課堂活躍,而且能讓幼兒通過觀察,了解各種形體動作,為陶藝創作積累素材。
(二)實施要點
1、創設環境 ,激發創作興趣
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幼兒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陶藝教室除了應具備制陶的工具(如轉盤、刀具等)外,還可以擺放一堅瓷器、陶罐、幼兒的優秀作品等,使幼兒一走進陶藝教室就被濃厚的藝術氛匍所感染,時時處處激起他們學陶、制陶的興趣。
2、欣賞加創作,讓幼兒自由發揮
創作前的欣賞非常重要:教師可以提供平面的或立體的藝術作品,如名家、民間藝人的作品等,也可以是對生活中事物的欣賞,還可以將圖片、音樂、文學轉化為視覺意向等。這些欣賞開闊了幼兒的眼界,豐富了幼兒陶藝創作的素材來源,引導他們把眼前看到的進行主觀改造,一切為己所用,按自己的想法和審美觀去創造新形象。
3、淡化技法,表現深層積淀
在指導陶藝制作時,教師可以適當地介紹一些簡單的制作方法,如“手捏成型”、 “泥條成型”、 “泥板成型”等。在泥巴成型后,可用大小不同的泥球、泥條、泥板來裝飾,也可用刻刀刻出一些肌理,或在制作過程中用一些表面粗糙的物體壓制出一些有特點的肌理,使做出來的物品更有魅力,更有韻味,當然,教師也不要過分去強調這些制作技法,而應該讓幼兒感到是在玩泥巴,是在和泥巴交朋友、做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的內心情感表現出來。
4、靈活運用,巧用輔助材料
教師可以充分地、有意識地運用一些材料與方法進行創作,這會給幼兒增加新的藝術體驗與發現的機會。
首先教師可以用廢1日材料(如廢1日報紙、廢1日瓶蓋、罐子、樹葉、毛巾、皮革、碎布、鑰匙等)裝飾幼兒的陶藝作品。其次嘗試將一些有顏色的、可以粉碎的、可以隨意拼合的、耐高溫的、具有不同質感和表現力的物品(如馬賽克、蛋殼等)加入陶藝作品中,增強作品的立體感。第三,讓幼兒嘗試在陶藝作品上添畫漂亮的顏色,讓作品具有色彩和生命力。
5、展評作品,永葆創作熱情
教師可以將幼兒的作品燒制出來布置區角或環境,也可以將幼兒的作品圖片裝裱成一大幅畫,展示在櫥窗里、走廊或過道里等。當幼兒看到自己或同伴的優秀作品時,會給他們的再創作給予極大的鼓舞,既激勵了幼兒的創作熱情,又美化了校園環境。
三、幼兒陶藝活動的評價
評價是幼兒陶藝教育T作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是指按照幼兒陶藝教育的目標、要求、原則和價值標準。運用教育評價的理論和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收集相關的信息,對陶藝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幼兒的發展變化及構成其變化的多種因素進行科學的價值判斷,以調整和改進陶藝教育工作,促進幼兒和教師的發展。
(一)評價的基本原則
1、多層性
一方面,應關注評價標準的全而性,克服過于重視知識技能而輕視情感態度的傾向,樹立全面、健康、和諧的可持續發展觀,制定包括身體、認知、情感、社會性、個性等諸多要素的評價標準:另一方面,應關注評價標準的層次性,同一評價要素應有不同層次的評價指標,避免使用整齊劃一的標準來評價不同的幼兒和教師,使評價能符合不同評價對象的特點和發展實際。
2、發展性
在實施幼兒陶藝教育評價時,我們應面向評價對象的發展,制定多元、開放和具有差異性的評價標準,要重視幼兒在活動中付出的努力與收獲,設法讓幼兒發揮自己的長處、表現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并預測性地揭示幼兒未來發展的目標,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的優勢,激勵他們實現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真實地展現教師、幼兒、課程的成長軌跡、發展歷程和特點。
3、現場性
現場性是幼兒陶藝教育評價最根本、最典型的特點。即景、即時是幼兒陶藝教育評價現場性原則的具體表現。所謂“即景”,是指要結合真切、豐富、自然的民間藝術活動現場而進行,關注教師和幼兒在活動現場的有意義的真實表現,重視教師和幼兒真實經驗的獲得。所渭“即時”,是指要重視評價與活動現場的同步性,強調被評價者與周圍環境中的人、事、物進行對話或互動時的感受與體驗,以及認識的及時表達和交流,強調評價者的即時判斷、思考、感悟與反饋。
4.多元性
多元性原則強調評價與課程的結合、教育過程與評價的整合,使評價結果更具教育性、激勵性和導向型。就評價方法而言,幼兒陶藝教育評價可以實行以教師白評、家長參評和幼兒間互評的制度。幼兒陶藝教育評價要伴隨著整個陶藝教育過程進行,變單一為多元,倡導采用觀察、談話、作品分析等多種評價方法。我們不僅要重視活動后的教育成效評價,更要注重發揮評價在陶藝教育活動之前、之中、之后的導向功能,促使教育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達成,教育活動質量不斷得到提高,幼兒的綜合素養獲得發展。
(二)評價的形式
1、診斷性評價
一般在陶藝教育活動實施之前或進行之中需要的時候采用;教師通過了解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和態度,明確幼兒發展的起點水平,發現幼兒的發展差異,了解發展的必備條件是否存在等,進而判斷活動對幼兒發展的潛在價值和挑戰程度,判斷自身該如何“對癥下藥”,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教育設計或調整。
2、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實施陶藝教育的過程中,為及時獲取活動成功或失敗的反饋信息,了解個人的進步情況,發現問題并提供矯正處方,以不斷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修正發展目標和發展進程,引導教育過程正確而高效地開展,進而對幼兒學習結果所采取的評價。在幼兒陶藝教育中,形成性評價更多地采用日常觀察、情景化測試、作品分析和個別交談等方式進行。
3、終結性評價
幼兒陶藝教育強調形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但不排斥在某一階段結束后進行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是在某一相對完整的陶藝教育的階段結束后,為了解活動的整體效果,對整個教育目標實現的程度做出的評價。它以預先設定的教育目標為基準,對陶藝教育目標的達到程度進行判斷,從中獲取教育日標適宜性與教學策略有效性的信息。
【幼兒園陶藝活動的設計、實施與評價】相關文章:
下一篇:在美術活動中滲透幼兒數學教育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