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指出:“最杰出的藝術家本身就是想象家。”所以美術活動中充分發揮好孩子的想象力,培養孩子的創造思維能力,提高其藝術修養,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教師要為幼兒創設環境,增強審美情感的體驗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豐富幼兒的日常生活體驗,擴大其知識面教師要恰到好處地指導,培養幼兒的藝術思維能力,正確評價幼兒作品,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幼兒;美術活動;教師;引導作用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幼兒往往是通過看、摸、聽、嗅等一些初級認識手段來了解事物,了解世界的。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指出:“最杰出的藝術家本身就是想象家。”所以美術活動中充分發揮好孩子的想象力,培養孩子的創造思維能力,提高其藝術修養,是一件很重大的事。
幼兒天生有美術創作的欲望,他們有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一個開放性的美術空間對幼兒里說就顯得很重要,他們的美術表現得更輕松,更自在,更投入。因此,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因力求做到為幼兒提供開放性美術活動空間,以滿足幼兒的需要。幼兒不像成人,對物體的理解可深入體會,他們看到的只能是表象,也只能從表象上去理解。我們對幼兒的要求不能像成人一樣去要求他們,這樣反而會阻礙他們的發展。就好像一個框子框住了原本所有的可能,有了一個局限性。生搬硬套的教育方法對幼兒來說是很不利的。現在很多人將兒童美術教育簡單的理解成為教孩子“畫畫”,由不會畫到會畫,由畫不像到畫得像,一味的模仿,缺乏創造性,遮掩了想象力,孩子畫的很累,美術活動成了一種照抄課程。
一、幼兒美術欣賞內容的選擇性
幼兒美術欣賞教學是指: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幼兒欣賞和感受美術作品的基礎上了解對稱、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內容美,從而豐富美感經驗,培養審美情感和審美評價能力的教學活動。
在現階段,各幼兒園并不十分重視對幼兒美術欣賞的重要性,常被忽略或打入冷宮。認為沒有必要性和實在意義。所以到現在為止,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實施藝術熏陶,在目前還是一個空白期。幼兒美術欣賞內容的選擇就“選材”有很多教師對幼兒欣賞水平的擔心,常常會不知道如何選材,應該讓幼兒欣賞什么樣的作品。選得太深怕幼兒不理解,不懂得欣賞,選的太淺,又覺得沒有說教意義,不敢輕易做嘗試,在作品的取材上很難做抉擇。
我認為幼兒美術欣賞教學中的選材他直接影響到幼兒對作品的興趣,為幼兒繪畫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就像一把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欣賞作品它可以是多角度多范圍的,它可以是雕塑、工藝品、自然景物等和周圍環境等。但選材時要注意:
(一)選材來源于幼兒生活
幼兒的生活就是有的教育,幼兒教育就是幼兒的生活。幼兒教育只有扎根于幼兒生活經驗,才能發揮其效果。所以幼兒美術欣賞的選材也應堅持淺顯性的原則,從幼兒的生活、興趣、探索、談話和爭論中選擇,與幼兒生活緊密結合、融為一體。
(二)選材要有趣味性
我們在選擇美術欣賞教材時,首先應該考慮童心和童趣,并且利用童心和童趣作為啟發幼兒藝術情感,開啟藝術大門的金鑰匙。也就是說,作品的內容應該是孩子喜歡的、能理解的,內涵的藝術精神能引起幼兒共鳴的,是富有童心的、童趣的。如:西班牙著名畫家米羅的《人投鳥一石子》,是一幅詼諧,有趣的作品,其變形、夸張的手法引起孩子的共鳴,調動其主動參與與欣賞的積極性。
(三)作品基調要明朗、輕快、夸張。運用夸張、變形、鮮明的形象和風格特征的繪畫作品,有利于幼兒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
在幼兒的認知里,這個世界里的東西本來就是夸張的,豐富多彩的。他們眼里的世界與我們成人有截然不同的一面所以他們的畫也別具一格,自成一派。他們的畫像,是完全不成比例的,這就是一種天然的藝術,也是很多畫家所追求的。幼兒,他天生就是一個藝術家,他們天真的童趣,獨特的想法給予人們新的啟迪。
二、萌發幼兒的想象意識
想象力是在你的頭腦中創造出一個念頭或者思想畫面的能力。在創造性想象中,你運用你的想象力去創造你希望去實現的一件事物的清晰形象,接著,你繼續不斷的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思想或畫面上,給予它以肯定性的能量,知道他最后成為客觀的現實。想象力的偉大是我們人類比其他動物優秀的根本原因。因為想象力,我們才能創造發明,發現新的事物定理。如果沒有想象力我們人類將不會有任何發展于進步。 幼兒作為我們人類發展的下一代,我們應該從最大的限度去尋找、開發他們的想象力、萌發他們的想象力的意識。豐富的想象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培養和訓練,體驗越豐富,想象力就越豐富。現在有很多教師在教幼兒繪畫的時候已經忽視了開發幼兒想象力這一部分,通常只是拿出范畫,讓幼兒看一看,說一說。你都看到了什么?畫里面都有些什么?然后在示范一遍如何去畫就讓幼兒照著自己的方法去畫,完全沒有給幼兒想像發揮的空間。說起來是為了孩子好,怕讓他們自己去理解和想象,畫出來的不知道是些什么,但是,這顯然嚴重扼殺了幼兒想象力以及創造能力,原本有更大的發揮空間,現在去只能走這么一小步。我們應該讓幼兒自主性的去想象和發揮。
我們可以讓幼兒聽故事,創作故事畫。幼兒都很喜歡聽故事,能對故事的內容有大概的了解,并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故事的理解也會增強。在聽故事的同時,幼兒會跟著故事的情節不斷的展開想象,去定位自己心目中的一些故事人物形象等,所以通過故事的描述,幼兒可以進行再造想象。選的故事情節不需要太復雜,最好角色形象生動鮮明,情節變化明顯。比如“丁丁的雙休日”。丁丁去了哪里,都做了些什么,內容分明,有連續性。我們也可以讓幼兒通過親身實踐、看、摸、聞、嘗、聽,讓幼兒的頭腦中有一個鮮明的形象。盡可能豐富他們的知識和經驗。在示范講解中不是直接告訴幼兒怎么畫,而是現場抓住重點和難點進行講解示范。比如,在美國學生畫蘋果,教師摘來一筐蘋果,由學生任拿一個去畫,日本的學生也拿著去畫,而在中國,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畫蘋果,往往都是由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標準的蘋果,規定好先畫左,后畫右,這邊涂紅,那邊涂綠…………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遏制住了幼兒自己發揮的空間,畢竟每個人眼中的東西是不一樣的,表達出來的效果也就不一樣了。就好像一個相同的故事里卻有著不同的場景和擺設。所以不妨讓幼兒自己先去觀察和發現,而教師在一旁關注,必要時做一些講解和小結。
三、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加登納說過:“差不多每個孩子到4——7歲時,在有合適環境的鼓勵下,都是極富創造性的。對幼兒來說,他們的創造力同樣需要周圍人們的陪養。要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就需要培養幼兒的創造思維,美術教育活動作為培養幼兒創造思維的最佳手段之一,可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感受力,認知能力,還可以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描述能力等。心理研究認為,幼兒創造是自由發揮的結果,是良好的教育結果。如果教師壓制其自由發揮,必然會扼除他的創造力。這就要求要教師必須有先進的教育思想。
(一)尊重幼兒的發展水平,肯定幼兒的創造水平
幼兒的繪畫發展是有階段性的。0——1歲,偶然的涂鴉;1——1.6歲,涂鴉有了改進,能畫垂直線,平行線和多種線條,憑視覺而涂鴉;2——3歲能畫多種環形、螺旋形、粗造的圓形;3歲能畫出看過的物體外形;4歲較艱難的畫方形,想畫三角形但幾乎不能成功;6——7歲畫幾何圖形成熟了。而且幼兒眼中的世界多半是幼兒心中的世界。他們所表現的視覺形象多半是直覺與想象的結合。如果以成人慣用的透視、比例、配色等審美要求幼兒,這些是幼兒所不能及的,必然打擊孩子的畫興。作為教師有必要蹲下來和孩子同視平線,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形象,看孩子的畫是不是有道理,而不是武斷的改這改那。又是成人看起來“不完善”,“不合理”的,卻恰好是幼兒的天趣所在只有教師尊重孩子,愛護孩子的素養,他們培養的幼兒的美術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二)讓幼兒自己選擇喜歡的顏色,進行大膽涂色
在幼兒繪畫涂色這一塊,很多教師直接告訴幼兒這個物體是什么顏色的,所以你應該選擇什么顏色去填充。比如,蘋果是紅的,太陽也是紅的,所以你就要用紅色去填充。主觀地去引導幼兒認知世界。所以大家畫出來的都是千篇一律,毫無新意,草是綠的,天是藍的,花兒是紅的。我們應該讓幼兒自己去選擇喜歡的顏色進行搭配,給他們跟多更充足的自我發揮空間。你會發現幼兒用色明快、大膽,并不是按常理去涂的。太陽和蘋果可能都不是紅色的,而是藍色的、紫色的,所有你意想不到顏色。兒童色彩世界就是一個七彩世界。兒童對色彩的應用也能直接反映出他現在的一個心理狀況,開心或者難過,所以讓幼兒自己選擇顏色,也是一個可以更好了解幼兒心理現狀的有效途徑。
(三)發散思維,不拘一格
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的教育方式都是過于生搬硬套和模仿的。我們強行給幼兒的創作想象上扣了一頂大帽子。我們告訴幼兒太陽是圓的,蘋果是圓的,月亮總是像小船,這個樣子還怎么教幼兒去進行二度創作?我個人認為,如果孩子的世界也像我們成人這般機械,這世界就不再有活力和新鮮感了。什么事情都直接去告訴幼兒,幼兒就失去了探索和求知的機會,就更沒可能去自我創作了。教師在繪畫活動中,可嘗試提出疑問讓幼兒改變思路,肯定幼兒的想象,以免形成一種僵化,固定不變的模式。我們應鼓勵幼兒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舉個最簡的例子,小班的美術課,畫太陽。我們完全可以打破常規和傳統觀念,讓幼兒自由發揮。教師可以提出疑問,太陽都是圓圓的嗎?引導幼兒通過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你心目中的太陽是什么樣子的。對太陽的光線和形狀有所改變,而不是一味的畫個圓,然后幾簇短線作為光,單調而死板。有一百個小朋友就應該有一百個不同的太陽。他們可以是方的,長的,三角的,多角的,總之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與其不斷重復克隆,為什么我們不去創新和尋找更多元化的新大陸。
(四)游戲中去完成
游戲對幼兒具有特殊的意義。這是因為他們在生理上發育還不成熟,表現在他們以游戲為生命,游戲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學習和工作的方法。幼兒就是在游戲中生活,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的。因而,有游戲生活的兒童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兒童,也只有在游戲生活中成長的兒童才會是身心健康的。
教師在美術活動中與游戲很好的結合起來,更好的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1、提供創設新穎的美術游戲材料,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的物質世界。一年四季各類瓜果蔬菜,植物種子不斷。這些形態各異的自然物質成了我們們極好的美術創作材料內容。例如:秋天飄落的樹葉進行印畫游戲,我只是把印畫方法交給了幼兒,而沒有給與太多的規定要去畫什么,留有更多的時間讓幼兒自己去創作。在幼兒創作的同時,我鼓勵幼兒可以多方位印畫,給與提示。這樣幼兒不僅能從中得到樂趣也能學到新技能。2、利用游戲的趣味性,因勢利導。 從幼兒的心理上來講,你在教育的過程中需要給他們不斷的新奇和自身參與才能調動東他們的積極性,一味得讓他們聽取你的命令,只會讓他們索然無味,而且效果不明顯。如果能運用趣味性的游戲就可使幼兒學起來毫無思想負擔,在不知不覺中,很自然的接受了繪畫的技能。例如:在大班的美術課中有一節需要讓幼兒畫下我們做的各種動作時的姿勢。首先我采取了玩木頭人的游戲,讓幼兒一邊念的時候一邊做各種各樣的動作,等到喊到123的售后,大家都不許動,保持原來的那個動作。然后教師做攝影師把它拍下來——現場記錄(畫)下來幼兒的動作。以此來讓幼兒欣賞大家做的各種動作,然后又引導幼兒自己去畫你剛才做的動作和看到的動作,自己也可以想幾個動作出來畫下來。整堂課完整有序,他們完全沉浸在游戲中,感覺輕松愉快。幼兒接受學習的內容的情緒明顯高漲,在不知不覺中就已投入到學習過程中,產生學習的興趣,并能在再度自我創作。3、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導幼兒創作思維。幼兒的好奇心非常強烈,對新鮮事物也容易感到有興趣。教師可以在繪畫前故意裝一下神秘。在出示繪畫教具前,可以把教具放在盒子里,然后讓幼兒來摸一摸,說一說你摸到的東西是什么樣的,再讓幼兒會去畫。這樣幼兒可以最大程度的展開想象,放開膽子去畫,從而充分地發揮了主動性和創造性。等幼兒畫好后再給幼兒看實物,同時分析幼兒畫的優缺點。
當然,游戲作為美術教育的輔助手段,還必須把握以下幾點:1、游戲要短小精悍,一般只需要5、6分鐘即可完成。內容必須與教學緊密相扣。2、在教學中,游戲不可喧賓奪主,在考慮趣味性和娛樂性的同時,應要保持游戲的輔助手段的特點,為真正美術教育的內容服務。這樣,作為美術教育輔助手段的游戲,就能真正發揮增加活動氣氛,調節情緒,促進學習的“潤滑”功效。
四、學會互相欣賞和交流
幼兒的繪畫作品是充滿個性的,每件作品都有它自己的獨到之處。其中許多值得相互學習和觀摩的部分,從而可以激發幼兒另外的想象力、創造潛能。因此教師應有目的的引導幼兒相同班學習也是十分重要的。
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引導幼兒樂于欣賞,并可讓幼兒來說說你喜歡哪一幅,為什么?讓幼兒能在別人的作品中尋找、發現優點,同時也提高了幼兒大膽的自我表述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在幼兒作品展覽欣賞的同時也極大滿足了幼兒的成就感,覺得自己的勞動被大家得到了認可,為幼兒以后的學習興趣慢下了很好的一筆。讓幼兒彼此欣賞各自的作品,討論和發現大家的不同,原來還可以這樣畫或那樣畫,開闊幼兒的視野。
幼兒是完整的人,有權享受與成人相等的尊重與權力。教師則是在一旁協助,幫助,然后才是指導者,畢竟幼兒才是學習的主體。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深入體會到,一個好的引導和方法可以讓幼兒為之興奮,積極參與到學習當中去。不要一味的命令他們,這樣只會適得其反。我相信,在以后的美術活動中我們能不斷的更新,拜托一些傳統教法的弊端,還有幼兒一個正真的學習環境,從一味模仿到不斷自我創新。
參考文獻
: [1] 高辰妍.《藝幼教育》[J] 2003專輯總第二期
[2] 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的創造力的培養[R] 包容市實驗幼兒園教育科研 網摘
[3] 劉心慧.《 早期美術教育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N] 教育導刊 幼兒教育版 1999
[4] 周芹華.《在美術游戲中發展幼兒的創造力》[J] 網摘
【美術活動中教師的引導作用】相關文章:
• 在美術活動中運用情境的教學策略
• 還孩子自由想象的天空
• 通過繪畫活動發展幼兒的智力
• 美術活動中游戲和教學的探討
• 淺談以素質教育的多樣性對兒童繪畫的輔導評價
• 圖畫小世界,內心大世界
• 如何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性
• 情境性美術教學,激發幼兒活動潛能
• 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想象力
• 想怎么畫就怎么畫
• 對當前美術活動中問題的思考
• 淺談幼兒美術教學中的非技能性目標與幼兒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