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他認為,教育這一社會現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此,如何精心設計數學環境,使其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具有生活化、游戲化、社會化的特點,我們在這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一、在創設數學環境時,應注意收集材料
材料是物質基礎,沒有磚瓦,就沒有大廈,沒有材料就沒有環境。在材料準備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1)品種多:如游戲棒、木珠、積塑積木、七巧板、撲克、算盤、時鐘模型、棋子、計算器、算式卡片、圖片等。總之幼兒生活中的任何物品都可以成為數學環境的材料。
(2)廢舊類物品材料:如塑料空瓶、牙膏盒、藥盒、包裝盒、易拉罐等。這些物品既經濟又實用,幼兒特別喜歡。
二、在創設數學環境時,應充分利用活動空間
要把幼兒周圍所有的環境都充分利用起來,變單一為多種,變平面為立體。
(1)墻面的利用:中班墻面可以設計花、蝴蝶、小動物、樹、小鳥等讓幼兒練習目測數群;還可以設計小動物的家,學習序數。大班的墻面設計鐘表讓幼兒認識時間,設計公共汽車讓幼兒學習數的分解。
(2)數學角:在活動室的角角落落,可設數學角,供幼兒自由地選擇活動。如印章、紙卡、數卡拼圖、各種圖形,數學角的設計要與本班的數學內容相適應。另外,材料要便于幼兒取放,并培養幼兒玩后放回原處的良好習慣。
(3)窗臺:可以擺放數學的的各種卡片和圖形,如大小標記、顏色標記、點卡、圖形卡、數字卡、分類卡、圖形排序等。
(4)玻璃上:貼上若干小動物目測數群,小鐘表認識時間,小動物排序、相鄰數等。
三、利用游戲情境為數學活動創設條件
例如,在游戲“老狼問點”中,老師問“老狼老狼幾點了?”幼兒答“老狼老狼一點了”、“老狼老狼兩點了”、“老狼老狼七點了”,“天黑了”幼兒四散而跑,在游戲中幼兒不但體會了其中的樂趣,還學習認識了時間。在“時針、分針”游戲中,教師在地上畫一大鐘表,兩名幼兒分別扮演分針和時針,在大鐘表上跑,分針跑一圈,時針走一格,分針跑半圈,時針走半格。幼兒在玩中知道了整點和半點的關系,學會了計算整點和半點。
四、利用社會活動為數學環境創設條件
數學環境的創設不僅僅是數學知識的學習,它還應為幼兒參加社會活動,培養交往能力提供機會。例如大班活動“去超市購物”,幼兒在超市看到許多物品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擺放,每種物品都標有價格,教師可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商品的價格,學習序數、排列、分類計數,在購物的過程中學會計算選購物品要用多少錢,練習元、角的換算,學習十以內的加減。幼兒在此活動中不但學會了如何到超市購物,如何與營業員交流、付款,還提高了與人交往的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利用美術活動為數學環境創設條件
在美術活動中,幼兒可利用學過的各種圖形、排序,設計美術作品。如“手帕商店”的小手帕全是幼兒自己設計,用幾何圖形排序而成,還有“圍巾商店”的圍巾也利用了排序和幾何圖形。這些不僅使幼兒掌握了幾何圖形的特點和排序的方法,還發展了幼兒手部肌肉的動作,同時也增加了幼兒對數學和美術活動的興趣。
六、利用語言活動為數學活動創設條件
幼兒最喜歡聽故事,教師在故事中提出問題,不但吸引幼兒而且能啟發幼兒積極思考。例如故事“小猴賣桃”中,小熊來買桃,小熊問“桃子怎么賣呀?”小猴說“2斤10元”,小熊抓抓腦袋,不知一斤多少錢。這時候小朋友就替小熊想辦法了,爭著搶著回答。幼兒不但聽了好聽的故事,又開動了小腦筋,真是一舉兩得。
七、利用戶外、大自然為數學活動創設條件
帶幼兒去戶外散步看到大樹:“小朋友,知道大樹有多粗嗎?快去找一棵大樹,量一量樹有多粗”。教師引導幼兒選擇一種方法來進行測量,除了用手量、腳量、繩子量、還有什么方法呢?啟發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選擇小棒、筆、繩子、手掌等作為量具,測量身邊的物體。讓幼兒發現量具不同,測量結果也不同。
總之,幼兒數學的環境應該是開放的、豐富的、可選擇的。幼兒不但可在活動室里學習還可以在室外、商場、超市、大自然中學習數學;幼兒不僅在集體進行的教學活動中學習數學,也可在自由玩耍時間,個別選擇性的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幼兒不僅利用活動區提供的教玩具學習數學,也可利用生活中的各種自然物、生活用品和工具學習數學;幼兒不僅在數學活動中學習,還可在游戲活動、語言活動、美術活動、社會活動中學習。真正的做到“生活教育”,使幼兒在玩中學、樂中學,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責任編輯薛小琴
【幼兒園數學環境的創設和利用】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數學環境的創設和利用